“文以载道”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。他在《周子通书·文辞》中说:“文所以载道也,轮辕饰而人弗庸,涂饰也。况虚车乎?文辞,艺也;道德,实也。美则爱,爱则传焉。贤者得以学而至之,是为教。故曰:‘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。’然不贤者。虽父兄临之,师保勉之,不学也;强之,不从也。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,艺焉而已。”这里所说的“道”,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。周敦颐认为,写作文章的目的,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,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;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,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,却没有道德内容,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。

这个观点虽然存在些一些问题,但还是具有相当的道理,文章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要传递情感之外,更重要的是要传递思想。光有情感是不够的,那样的文章只能被当做精神享受来读、当做花瓶来看待。就像我们经常读唐诗一样,它们往往无法传递思想,即使是非常著名的唐诗好多也无法传递思想。

比如我们来看一首非常有名的唐诗:

静夜思

 李白
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这首诗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,如清水芙蓉,不带半点修饰。完全是信手拈来,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,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。本诗从“疑”到“举头”,从“举头”到“低头”,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,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。客居他乡的游子,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、不想念亲人呢?如此一个千人吟、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,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,流传不衰!

但是我们读完这首诗,能得到什么?也就是当做一次享受,当做吃了一顿大餐。可能还不如大餐呢,至少吃了大餐还能吸收一点营养,读完这首诗能得到什么?仅仅能愉悦一下心情,陶冶情操而已。这就是我一直不太愿意去读诗的原因,太多的诗只能达到这个层次,即使是像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这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。这使很多人心存排斥之念,并将那些作者归类于酸臭文人。音乐、绘画也是一样的,除了一些绘本和漫画一类的作品和一些交响乐可以传递一些思想外,大部分只能当做艺术品来欣赏。

 我们的阅读还有一种达到掌握周边环境的意图,这是为了满足人脑的感知欲。这就是新闻阅读存在的原因,也是一种重要的需求。通过新闻阅读,我们可以获得对周边社会环境,周边事物当下的了解,感知。但这些感知具有相当强的实时性,而且这些感知往往接受了之后,可以很容易就遗忘和丢弃,因为新闻的内容通常情况下不具备保留价值,感知任务完成之后,它就失去价值了。

往往来说,我们读文章,另一个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学习,使自己得以成长和成熟。通过阅读,可以学习到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个人特定行为所能带来的后果,从而修正自身的目标,通过与文中的行事处事方法进行对比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做事方法,促进自身的成长和成熟。这和满足人们做白日梦欲望的娱乐性阅读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学习是人类满足自我完善和进化的需要,是满足一种最基础的本质需要。

当文艺作品越是贴合了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心理成长的需要,就越能唤起观众的共鸣,最大程度地激起共同的情感。文艺作品中蕴含和传递的思想,可以指引读者成长,可以满足读者自我完善和进化的本质需要。这就是文以载道的本质意义之所在,文章中传递的思想,才是读者可以吸收的营养 文人手中笔,是需要为传递思想服务的。

唯有如此,作品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。

参考文献:

文以载道_百度百科 缩水的菜菜虫easykjj铁汉玉书生xztlsyflyingshipVFjiasky https://baike.baidu.com/view/195327.htm?fr=ala0_1

静夜思欣赏  https://web2.tcssh.tc.edu.tw/school/guowenke/books/tangshi/poem8.htm

《关于悲剧和文艺作品的时代性》大头萝卜https://qq531757323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16798820220091114102438663/

《人之所以为人,他们在追寻什么?》大头萝卜 https://qq531757323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16798820220097110434965/

评论(36)
© 走进理性/Powered by LOFTER